英文題目: Evidence for a distinct gut microbiome in kidney stone formers compared to non?stone formers
發(fā)表雜志:Urolithiasis
發(fā)表時間:2016
發(fā)表單位:美國愛因斯坦醫(yī)學院泌尿外科
研究對象:
23名腎結石患者和6名非腎結石對照組,6小時的禁食期后,參與者被要求提供尿液(約10毫升)和糞便樣本。
1)腎結石患者篩選標準:過去2周服用抗生素的參與者被排除,過去1年正積極接受化療或已經接受化療的患者被排除,所有接受減肥手術的患者都被排除在外。本研究沒有區(qū)別第一次腎結石患者與復發(fā)性結石形成者,包括所有的結石類型。
2)非腎結石對照篩選標準:沒有腎結石病史,過去2周服用抗生素的參與者被排除,過去1年正積極接受化療或已經接受化療的參與者被排除,所有接受減肥手術的參與者被排除在外。
表1患者和對照者的主要特征
技術方法:細菌16S rDNA擴增子測序,V4區(qū); 24小時尿成分檢測
研究平臺:Illumina MiSeq;
研究背景:
目前腎結石的患病率達到8.8%,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是兩個公認的對腎結石危險因素,除了肥胖和糖尿病外,各種各樣的系統性疾病,例如代謝綜合征、高血壓、慢性腎臟病與心血管疾病都與腎結石相關。目前已經有很多研究證明腸道菌群與上述系統性疾病有密切關系,但是對腸道微生物對腎結石作用的了解非常少,在這里我們比較了腎結石患者和非腎結石對照組的腸道菌群差異,并且將24小時尿參數與細菌豐度做相關性分析。
研究流程:
研究結果:
表1 a 患者(n=23,紅色)和對照組(n=6,綠色)的腸道菌群熱圖分析
表1b 腎結石患者中5個最豐富菌屬在患者(紅色)和對照組(綠色)中的熱圖分析
圖2a 腸道微生物豐度圖
表2 24 小時尿成分,腸道菌群和尿成分的Spearman相關系數。